搜書吧 > 科幻小說 > 當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後 > 第186章 魏源(下)

    【諷刺的是,當時,《海國圖志》沒能拯救天朝上國,反而深刻影響了一水之隔,並兩次把中拖入浩劫的日子國。

    《海國圖志》出版十年後,日子國被美麗卡撕開了口子,在美麗卡的武力脅迫下,日子簽下條約,被迫開放通商。

    面對屈辱,有人想到長崎兩年前查扣的中家書籍。書中介紹了各國的z治制度,收集了西洋火炮、船艦、器藝的圖示,還有「師夷長技以制夷」的策略。

    面對着西邊人威脅而不知所措的日子人,遇見了《海國圖志》,如久旱逢甘霖。

    此後三年內,日子國共出版了二十三種不同版本的《海國圖志》,其售價一翻再翻,仍然供不應求。

    為了應對船堅炮利的西邊人,日子找到明/治/維新這劑猛藥,逆轉國運,逆天改命。

    《海國圖志》,就是他們的藥引子。

    對於魏源,日子國表現出無限的惋惜。

    岩谷宕陰感嘆道:「嗚呼,忠智之士,憂國著書,不為其君之用,而反被琛(當做珍寶)於他邦,吾不獨為默深(魏源字為「默深」)悲焉,而並為清主悲之。」

    多諷刺。

    魏源的思想,在日子國大受追捧,而在天朝,不僅未被重視,反而招致了許多批評——

    「天圓地方,天朝居中,自古皆然,哪有五大洲、四大洋之說!」

    「夷夏有別,那是雲泥之別!堂堂華夏,豈可以『夷』為『師』?!」

    魏源仍不死心,後來又多次對《海國圖志》進行增訂、補充,在日子國多次脫銷,而在國內,這本書乏人問津。

    魏源還多次向達官顯貴贈送圖書,得到的評價,最多只是「收穫良多」。

    此時,離甲午還有近五十年,但歷史的脈絡草蛇灰線,伏脈千里。

    後世的屈辱和災難,早已在半個世紀前,就埋下了引子。

    在歷史大潮面前,個人的力量還是微小。東、西方世界格局的重新洗牌,或許並非一本《海國圖志》就可以輕鬆逆轉。

    但有一點幾乎是可以確定的。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封建權威而作繭自縛的無知,以及官僚們不顧世界潮流,盲目以天朝上國自居的傲慢。

    於是,在那個錯誤的時間,錯誤的地點,魏源卯足了勁,做足了攀登高峰的準備,卻一腳踩空,掉進了萬丈深淵。】

    (真無語了,一群蟲豸)

    (井底之蛙)

    (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,傲慢才是)

    (這時候不學儒了,孔子不是曰了「不恥下問」嗎[再見])

    (太窒息了)

    (日子國船小好掉頭)

    (日子非常會學,他學了我們好多,後來又去學西邊,警惕)

    (學了後兩次拖我們入浩劫,tmd)

    (真的好諷刺,聽的我胸悶)

    (太清就該亡)

    (朽到根的老東西[憤怒])

    (那時的清太自大了)

    (我們怎樣看待世界,世界就怎樣看待我們)

    (造孽啊!!!!!!!)

    (好不甘心,唉)

    (統治者賢達多重要)

    (戴高樂即視感)

    (法德我不是很感同身受,代入到魏源和中日,我要氣死了[發怒])

    (真的不敢想像魏當時多憋屈無奈)

    (民智不開,多先進的技術都沒用武之地)

    (他的努力沒有白費,經世致用的治學理解在湘地生根)
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

    唐,李世民搖了搖頭。

    為何日子國能憑藉《海國圖志》的影響迅速扭轉,開始維新,而清朝卻頑固不化,他看到天幕說「船小好掉頭」。

    船小好調頭嗎,當事情已經形成一套穩固的程序,一環扣一環,環環相繞,牽一髮而動全身時,越複雜的脈絡,越難梳理。

    那些迂腐的不肯承認世界變天的人們,或許也有太過恐慌而自欺欺人的吧。

    好在這片大地永遠不缺勇於挑戰之人,隋朝覆滅了,由大唐頂上,大唐與那清朝相隔甚遠,但兩次把中原拖入深淵的日子國可就在不遠處。

    李世民冷笑,這樣愛學習,那就去地下學去吧!

    清朝皇帝的臉色別提多難看了。

    一個小國,竟然敢口出狂言,說什麼「為清主悲之」?!

    他們心底認同天幕中清朝人說的話,「夷夏有別,豈可以『夷』為『師』」,可後來發生的事確又實實在在的打他們的臉,就是這種傲慢,讓大清輸的極為可笑!

    天幕說怎麼看待世界,世界就會怎麼看待他們,一些人驚疑不定。

    他們對自己的認知產生了懷疑,原來他們真的是井底之蛙,是那不知天高地厚,傲慢地毀掉自己,反而被遠不如中原的小國後來居上?!!

    已經有了《海國圖志》的時空,人們皆慌張起來。

    這本書如此重要,怎麼能視而不見!

    大家奔走相告,每個人都想要擁有一本《海國圖志》,那魏源此刻又在何處,他們一定要找到他。

    朝廷如此蒙蔽百姓,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,不顧世界發展,要把整個中原一起拖入深淵,他們才不要和朝廷一起陷入地獄裏去!!!

    朝廷不肯開民智,他們就自己開,朝廷不肯做的事,堂堂中原大地,人才濟濟,有的是人願意嘗試!
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

    【經過這次打擊,魏源喪失了他的熱情。

    他沒有別的謀生手段,只能繼續參加科舉。

    這一次,他不再堅持寫經世致用的文章。

    於是,道光二十五年,五十一歲的魏源被錄取為進士。

    這年秋天,他被任命為揚州府東台縣知縣,後又轉任興化縣知縣。

    在寫給友人的信中,魏源形容此時為官,只是像陶淵明做彭澤令那樣,為餬口而已。

    他所謂的「餬口」,與別的官吏高下立見。

    道光二十九年,興化縣連月大雨,魏源奮不顧身,與兵丁一起在堤岸上加固堤壩,幾次險被大水沖走。

    興化百姓聽說縣官親自參加抗洪,幾十萬人自發到堤上幫工。

    由於鴉//片的持續輸入,白銀流失,銀對銅錢從一兌一千漲到一千六七百。而百姓納稅仍要按白銀計數,導致百姓不堪重負。

    於是崇陽縣百姓發動了起義,殺死了縣官師長治。

    後來百姓們知道並非縣官藉機攬財,於是又自發為縣官發喪哭祭。

    魏源在替師長治撰寫墓志銘時,沒有責怪百姓,反而着重強調了官逼民反的觀點。

    在興化防洪之後,魏源得了肝炎,百姓感念他的恩德,紛紛為他齋戒祈禱。

    諸多事件累積,魏源對民眾的看法漸漸改變,不再從統治者的角度居高臨下的俯視他們,而是對他們抱有深切的同情。

    幾年後,太/平/天/國/爆發了。

    由於對農民深切的同情,魏源在為清軍傳遞情報時並不積極,因此他很快被革職了。

    中年失意,到如今兩鬢斑白、垂垂老矣,不知為何,他從未懈怠過。

    可這雙腳,無論邁向任何一個方向,都是死路。

    生命還剩下最後幾年了,這位生不逢時的思想啟蒙者,一生錯位的先知,終於耗盡了所有的激情。


    他選擇遠離人群,棄絕塵世,研究起佛學來。

    這樣一個曾經汲汲於經世致用,對改變時局懷着激發熱情之人,真的篤信無欲無求的佛學嗎?

    他晚年所寫的兩句詩,道出了其中無盡的悲涼——「掃地焚香坐,心與香俱灰。」

    咸豐七年三月初一,魏源在打坐時,離開了人世。】

    (哀莫大於心死)

    (這兩句詩看得我心碎)

    (哭了)

    (攢夠了失望,只能離開)

    (清醒的人最痛苦)

    (我都替他心痛,出路到底在哪裏啊)

    (每個人都是歷史的囚徒)

    (好無助,這些直面歷史逆流而行的人們,該多孤寂啊)

    (東風吹破少年夢,從此再無赤子心)

    (站在那樣的泥潭,誰能不絕望呢)

    (他還是放不下這片土地和人民)

    (每個時代都有人蒙塵)

    【魏源有熱情也有才華,卻一輩子不得志,鬱鬱而終。

    作為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人,他的奮力吶喊卻被無知和傲慢淹沒了。

    也許永遠都沒有所謂的生不逢時。

    《皇朝經世文編》激起了清末經世致用的風氣,「師夷長技以制夷」的策略,也成為了洋//務運動的思想來源。

    魏源已經盡力了。】

    (先生,你的湖南老鄉做到了!)

    (中華幸有萬千斯人)

    (君子見機,達人知命)

    (歷史書上簡簡單單一筆帶過的《海國圖志》,濃縮了一個人一生生不逢時的嘆挽。)

    (1640應該幹的事,硬生生被拖到了1840)

    (魏源雖然痛恨清朝廷的腐敗,但他還是心中對清有所期待。他希望清能夠改變,他看到了西方的好處,也總是想着能夠讓清去多多學習。可是清終究還是辜負了他。

    「掃地焚香坐,心與香俱灰。」)

    (之前看到甄嬛傳有個彈幕:西方都開始工業革命了你們還在這裏宮斗)

    (雍正1735年去世,工業革命18世紀中期就開始了。

    美麗卡獨立占戈和髮大革命發生在乾隆朝末期。

    文化科學層面落後更明顯,牛頓物理學都創立半個世紀了,18世紀末就向化學電學進軍,1840都是麥克斯韋電磁波預言的時代了)

    (一個清朝人的書,被日子國奉若圭皋。真是興亡誰人定,勝敗豈無憑)

    (吹哨人,但叫醒了隔壁鄰居[微笑]

    畢竟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[再見][再見][再見])

    (聽到了哨聲,但是不願意起跑[白眼])

    (勇於革自己命的才是強者)
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

    許多人都為他流下了眼淚。

    這樣的人物,怎麼能不令人為之動容。

    他的一生如此努力,又如此不得志,他傾盡全力想要提醒世人,可得到的更多是漠然與不理解。

    「危行危言者,從天落海涯」,這樣直言無懼的人物,怎麼能不令各時空的文人志士肅然。

    可惜他終究是沒有喚醒那個腐朽的王朝。

    不少人搖頭嘆息,只願他們的朝廷不要像那大清,蔽明塞聰,好諛惡直。

    嬴政臉色不太好,「敢於革自己命的才是強者」,如今的大秦,又需要什麼樣的「革命」呢?

    陶淵明望着天幕,聽到魏源說晚年為官就想他做彭澤令那樣,餬口而已,突然一股難言的情緒蔓延全身。

    餬口而已,哈哈哈,餬口而已!

    他想起如今的中原,悲從中來。

    曾幾何時,他也是那樣滿懷壯志,奈何世事不如人意,攢夠了失望,他只能離開。

    對於魏源的一生,他感同身受,又醍醐灌頂。

    好似從那無邊無際的失望之中,突然就抓住了一束光。

    吟誦「採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」,當了八十多天彭澤令就不願為五斗米折腰,寫下辭職信《歸去來兮辭》的陶淵明。

    在官場沉浮十幾載,幾次出仕,幾次歸隱的陶淵明。

    也曾說過:「猛志逸四海,騫翮思遠翥」啊!

    他看着天幕,眼中情緒翻湧

    魏晉時期,政權林立,你攻我伐。

    公元316年,司馬鄴被俘,西晉滅亡。後來的東晉偏安於江南。

    門閥士族們沉迷聲色犬馬,朝廷內部吏治腐敗,雖然名義上仍是司馬家的政權,但實際上,權力處於帝王與幾個士族大家微妙的平衡之中。

    內部無法抑制大族世家的發展,無法阻止政權的循環叛亂;外部無法抵擋強藩的威脅與壓迫,更沒有能力與北方政權為之一戰。

    東晉就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中發展延續着,直至衰敗滅亡。這也是陶淵明這一生中度過的主要時間。

    八歲那年,陶淵明家道中落,在士族興盛的時代,他成了寒門子弟,仕途變得困難。

    最初,他在周邊各縣擔任低級公務員,直到29歲才出任州祭酒。然而,政局的混亂,官場的黑暗與腐敗,他實在難以忍受,不久便辭官歸隱。

    後來,陶淵明成為東晉大將桓玄的幕僚。他發現桓玄竟懷有興兵謀反的野心,從小受祖父忠君愛國思想的影響,對朝廷還抱有期待的他不願意摻和這件事。正巧陶淵明的母親去世,他便以此為由,回鄉為母守喪三年。

    當時,他已到了四十歲,但胸懷大志的陶淵明仍然渴望出人頭地,為國家盡忠。

    於是當他聽說鎮軍將軍劉裕在招攬賢才時,便抱着「四十無聞,斯不足畏」的樂觀態度,再次成為劉裕的參軍。

    驍勇善戰的劉裕以秋風掃落葉般的速度連續平息了數次叛亂,使得瀕臨崩潰的東晉,重新煥發了生機。

    然而,陶淵明沒想到,劉裕竟變成了另一個桓玄。他因此再次陷入失望和沮喪之中,並很快再次辭官。

    後來,陶淵明又轉而投靠將軍劉敬宣。可劉敬宣胸無大志,在面對詭譎多變、人心惶惶的朝局時,竟然當了逃兵,他所率領的部隊也隨之自行解散。

    陶淵明此時已接近知天命之年,家中還有五個孩子需要撫養。

    為了餬口,即使再厭惡官場的壓抑氛圍,他也不得不在現實面前低頭。

    於是,陶淵明再次擔任彭澤縣令,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為官。

    寫了辭職信後,陶淵明開始了隱居生活。與其在官場中迷失自我,不如回到田園,過上躬耕自資的生活,與自然和諧共處。

    表面上似乎遠離塵世,但實際上,陶淵明內心依然嚮往一個和諧清明的社會,以便實現自己的抱負。

    《桃花源記》那片「土地平曠,屋舍儼然,有良田、美池、桑竹之屬」的世外桃源,正是他理想中的聖地。

    清高耿直的陶淵明,聽了魏源的生平,也忍不住動容。

    他曾經如此厭惡當下的社會,不願與之為伍,固執地堅持着「忠君愛國」,幻想着「桃花源」一樣的聖地。

    可如今的朝廷,值得效忠嗎,中原的出路又在哪裏,真的要等到遙遠的隋朝降臨嗎,還要再苦上一百多年嗎!!!

    魏源的執着與堅持讓他感到震撼,好像無論邁向任何一個方向,都是死路,可魏源仍是努力跨越,努力想要拯救

    他的努力是有用的,他起碼影響到了一部分人,那自己,也可以在這亂世之中,做些什麼嗎

    ()

    1秒記住品筆閣:www.pinbige.com。手機版閱讀網址:m.pinbige.com



第186章 魏源(下)  
相關:    校花的貼身高手  臨高啟明  逆天邪神  網遊之劍刃舞者  
超級學神鬼谷仙師超級學神
重生之資源大亨月下的孤狼重生之資源大亨
搜"當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後"
360搜"當古人看到我的日常後"
語言選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