湯姆·庫尼在香港待了一個月,最後的結果卻沒有出乎周陽的預料,他最後還是選擇了由吉布森公司獨資建廠。
香港印刷業的規模不算小,全港各地擁有的印刷廠超過了100家,但能入湯姆·庫尼法眼的企業卻很少。
香港工業最大的特點就是小而散,根據港府公佈的數據,截止到1980年底,全港擁有的工廠數量超過了4.5萬家。
但是雇員超過500人的工廠,竟然只有150家左右,只佔了全部工廠比例的0.33%。而雇員規模不超過50人的微型工廠,佔比卻高達93%。
香港可以說是抓了一把好牌,卻被活生生打得稀爛的典型代表。眾所周知,香港的工業騰飛始於五十年代初。
當時因為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,西方國家開始對新中國實行物資禁運。香港的轉口貿易遭受重創,被迫發展工業來吸納龐大的就業人口。
但香港工業的騰飛其實並沒那麼多悲情主義色彩,反而可以說是撞上了一波天大的狗屎運。
因為國內動亂不堪,從1945年到1950年之間,香港在短短五六年間,就湧入了150萬的人口。
這些新增加的人口中,既有粵東周邊地區的貧苦底層勞動人民,也有攜帶了資金、技術的國內資本家。
1949年時,全國的工業可以分為三大塊,第一部分是日軍為戰需搭建的東北重工業體系,第二部分是江浙滬以紡織業為代表的輕工業體系,第三部分則是國內其他地區的零散工業。
其中以滬海市為核心的江浙滬輕工業區,產值佔到了全國工業總產值的近三成。當時大量江浙滬資本家南下香港,帶來了海量的資金、技術工人和機器,這才使得香港紡織業能迅速崛起。
而香港本地的市場規模有限,內地的市場又因為貿易禁運被隔絕,所以香港的工廠訂單只能依賴於海外市場。
香港作為英聯邦成員,進軍英聯邦市場比大部分非英聯邦的國家和地區更加容易。而美國為了補償對國內貿易禁運對香港造成的損失,又在1953年對其開放了國內市場。這使得香港擁有了廣闊的海外市場,可以大力發展出口導向型的製造業經濟。
與此同時,歐美等西方國家戰後重建的重心,從勞動密集型轉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,紡織業等輕工產業迎來了第一次全球性的大規模轉移。
但當時國際流行的思潮卻是貿易保護,南美和亞洲的許多國家,經濟重心放在內向發展,對於出口貿易並不積極。
這就給了香港一個極其有利的出口空窗期,香港發展出口導向型工業,比亞洲四小龍中的其他三個地區,分別早了5到15年不等。
亞洲地區與香港一樣,從開始就承接了全球產業轉移紅利的地區,全亞洲除了香港之外就只有日本了。
但是日本早在六十年代就開始了第一輪工業升級轉型,工業重心從紡織等輕工業向鋼鐵、造船、汽車、化工等重工業聚集。
而進入七十年代之後,日本又啟動了第二次產業轉型,這次發展的核心開始向以半導體為代表的高科技領域衝刺。
而1980年的香港與三十年前相比,卻幾乎在原地踏步。早在五十年代初,國內南下資本在香港投資的1800家工廠中,超過500人規模的有25家,佔比達到了1.4%。
結果經過三十年的高速發展後,香港非但沒能培育出更多有競爭力的大型企業,大型企業的佔比反倒降低了不少。
許多人把香港戰後經濟的繁榮,歸結於英國人的積極不干預政策。但實際上正是港英政府的「積極不干預政策」,直接導致了香港工業遲遲沒法完成升級轉型,最後被亞洲四小龍中的其他三個競爭對手逐一超越。
以韓國為例,朴正熙在1963年剛通過政變上台時,韓國的出口總額還不到香港的零頭。但在朴正熙的大力發展下,韓國的出口額只用十年時間就反超了香港。
從六十年代末開始,韓國政府開始大力扶持電子和重工業,結果成功培育出了三星、lg、浦項、現代等一大批世界級企業。
而反觀香港,其工業化巔峰是在1970年,之後便開始了長達二十多年的衰落之路。沒錯,香港工業的衰落不是始於八十年代,而是從七十年代就已經初露端倪了。
其中的典型案例是紡織業,歐美國家從六十年代開始,逐步對紡織產品實施了越來越嚴格的進口配額制度,於是以出口導向為主的香港紡織業很快遭到了重創。
正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,香港輕工業發展碰到了天花板,對此感觸最靈敏的自然是香港的企業家們。於是從六十年代末開始,大量香港企業家逐漸轉型成了香港地產商。
也許有人會問,為什麼港英當局對發展香港工業沒有興趣?
因為殖民政府的核心工作,是維持英國的殖民統治,而不是發展本地的經濟。甚至在殖民當局看來,以華人為主導的香港工業要是崛起太快,會使得華人的力量難以控制,最後危及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治。
所以,英國人才會吹噓所謂的「積極不干預政策」,換句話說就是我不給你們扯後腿,讓你們自由發展,已經是天大的恩賜了。
中國古代有苛捐雜稅猛於虎的生動比喻,所以總有許多人認為,稅收少的政府,就一定是好政府。
其實這是一種極為愚蠢的觀點,判斷一個政府合不合格,在於其有沒有為廣大人民謀福利。
只要收上來的稅能做到取之於民、用之於民,那麼稅負的高低並沒那麼關鍵。按照後世的許多統計標準來看,中國是全世界稅負最高的國家之一。
結果中國的工業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非但沒有破產,反而一步步發展成了世界工廠。而香港是全世界稅率最低的地區之一,但本地的工業卻已經基本死絕了。
只能說英國人當初「朝三暮四」的手法玩得很溜,把一大批人忽悠瘸了,以至於幾十年後還有人懷念當年當狗的舊時光。
香港表面上的直接稅負看似不高,但卻通過土地出讓金這種間接的變相稅收,在對所有香港人進行狠狠的搜刮。
國內的許多政策都是學的香港,結果差點把地方財政學廢了。後世龐大的地方債務,已經成為懸在國人頭頂上一座危險的堰塞湖。
看一個地方的稅負水平高不高,其實只需看那裏的財政支出有多大就行了,畢竟政府手裏的錢不可能憑空變出來。
比如美國現在執政的里根政府正在積極降低稅率,共和黨能這麼做的原因,一方面是要推行小政府主義,減少不必要的開支,另一方面還要配以大規模財政赤字。
以至於美國政壇有一句很流行的話,叫做民主黨存錢共和黨花。
但港英當局在香港可不是推行小政府制,比如香港是全球警民比例最高的地區之一,而且香港還對公務員實行高薪養廉政策,由此產生的龐大開支自然要由全體香港人買單。
高地價直接導致了香港資產估值出現泡沫,使得香港長期承受了遠高於周邊地區的通脹壓力,而這極大地損害了香港工業發展的潛力。
實際上除了賣地之外,港英當局還幾乎對外發賣一切可以出售的東西。比如電力、電話、電視、巴士線路、出租車牌照、證券經紀牌照等等。
這些專營權對港府來說未必都像土地拍賣那麼賺錢,只不過港英當局作為殖民政府,希望自己的治理難度越簡單越好。
所以這種帶有極高壟斷性質,類似於早期買辦制度的專營權,在香港一直盛行不衰,幾乎遍及所有公共領域。
服裝產業是香港工業的第一大支柱,但因為服裝屬於紡織產業,受《多種纖維協定》影響,香港向許多國家出口的紡織和服裝產品,都會有嚴格的配額限制。
香港有以何東為首的老四大家族,還有以李家成為首的新四大家族,其實製衣業還有一個「配額四大家族」的說法。
羅氏針織的羅家、麗新製衣的林家、肇豐紡織的方家、萬泰製衣的田家,他們並不是全港規模最大的四家服裝廠,但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的成衣配額,每年靠着炒賣炒賣自己手裏的配額而大獲其利。
「香港服裝配額制度的分配辦法,最不合理的地方在於,不是按上一年實際的產量或者出口量來獎勵出口商,而是配額擁有方只需使用了51%的配額,就能繼續擁有第二年的原定配額。
這就造成了旱的旱死、澇的澇死,香港大大小小几千家製衣廠,都在被『四大配額家族』剝削。」
半島酒店的大堂茶室內,周陽正在與兩位朋友聊天。其中一人正是美國來的林建忠,而開口說話的這一位則是一個女強人。
這位衣品端莊的女士名叫楊旻德,其外祖父是滬海有名的絲綢商人,父母於1949年來香港創辦紡織廠,後來又涉及製衣業。
因為父親楊元榮畢業於馬薩諸塞大學洛厄爾分校,所以家族企業——益達集團創立之初就積極開拓美國市場,現在主要以向美國出口襯衫為主,是林建忠在香港的重要合作商之一。
楊元榮名下同時還有一個主推港美旅遊的旅行社,楊家去年還北上首都投資了香山飯店,邀請了著名美籍華裔建築設計師貝津銘來主持設計,明年即將開門迎客。
楊旻德雖然是個富二代,但本人的能力也很出眾,先後取得了麻省理工學院的數學學士,以及哈佛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,然後進入美國著名的投行第一波士頓銀行工作,直到三年前才返回香港繼承家業。
楊旻德的丈夫也是一個名人,看過港娛小說的人應該都認識,就是那個為了追女而直接開辦電影公司的潘迪聲。
楊旻德剛剛與潘迪生結婚不久,但周陽記得潘迪聲很快就會遇上那個著名的女打星老婆楊姿瓊,所以他心裏悄悄為楊女士的遇人不淑默哀了三秒。
因為父女兩人都有留學美國的背景,特別是楊旻德還在大投行工作過,所以楊家的益達集團,比香港其他服裝公司更加開放一些。
在楊旻德的大力倡導之下,益達集團從今年開始把招聘到的讀書仔,直接下放到基層從學徒工做起。
讀書仔在香港是指大學以上學歷,要知道香港現在只有兩所大學,他們的畢業生還是挺金貴的,至少能從白領起步。
而像益達集團這樣直接打人踢去當學徒工的,在香港製衣業中還是頭一回,之前還一度在香港報紙上引起了不小的爭議。
與學生仔此相對應的另一個名詞叫做紅褲仔,是指學歷普通、從最底層學徒工開始做起的職員。
服裝業是個需要一定專業技能的行業,香港各大製衣廠的管理層,大都是從紅褲仔升上來的。
雖說學歷並不代表一個人的能力,但就整體上來說,高學歷者的管理專業度、視野開拓程度等方面,都遠比低學歷者更加出色。
所以楊旻德開始接班益達集團後,推行的第一項政策,就是逐步提高管理層的綜合素質。
「配額確實是一個很麻煩的問題,要是中國已經加入mfa就好了。」
楊建忠有意在亞洲設立一家生產牛仔褲的工廠,他在周揚的推薦下,昨天剛剛去深海特區進行了考法,特區政府熱情的招待讓他挺滿意的。
但牛仔褲出口美國需要配額,而中國目前並非《多種纖維協定》(mfa)的簽署國,因此暫時無法直接向美國出售受配額限制的服裝產品。
《多種纖維協定》(mfa)是在在關貿總協定(世貿組織的前身)的主持之下,由42個紡織品貿易國經過艱苦的談判,最終達成的紡織品出口限額協議。
這些簽約國家中,包括了像美國、日本、歐洲等西方主要發達國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