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傑在國內休息期間,需要整理一下自己的投資,做一下長期的規劃。
他現在投資的產業可不少,還是國內國外都有一堆。
國內主要是他搞得「優衣庫」和「外貿公司」。
優衣庫就是他為了推廣自己的服裝品牌,同時也是推廣中式服裝,成立的「服裝類超市」。
他目前已經在內地和香港找到不少有經驗的人進行管理和經營,第一家優衣庫再過幾個月就會在香港開業了。
「優衣庫」剛剛開業的時候,肯定沒有太多貨源銷售,目前主要是銷售他的中華立領和刺繡唐裝,以及旗袍和剽竊來的韓式西裝,當然現在要叫中式西裝了。
老實說,這四種服飾也不算少了,因為每一種都可以打造成一股高端潮流。
吳傑也確實要將這四種打上中國標籤的服飾塑造成高端系列,那時國內的設計師光是在這四個領域努力,便足以開發出無數分支了,那時他的「優衣庫」也就不愁沒貨源了。
他的外貿公司則變成半官方性質了,很多進口的東西都是國內需要,利用他在香港的公司進行購買,主要由李羨如和幾個官二代在打理,最近甚至要進口上百輛汽車。
這種生意他其實不想做了,但是很多事情不做又不行,否則還想不想去北戴河打牌了?
但好在這會國際關係緩和,吳傑也能通過這家公司幫工具人們進口各種生產線和設備,甚至是一些高精端的設備也能買到,這會美國在民用領域幾乎就沒有封鎖。
如果他們在未來6年有錢進口這些先進的生產線和設備,完全可以順便引進技術,製造落後不多的刀具、剃鬚刀片、螺絲、電池這類快消品和必備品,也能訂購到與百事可樂、可口可樂相同的灌裝生產線,甚至是只落後索尼一代的顯像管生產線。
這些是他在國內正在做,或是即將要做的投資。
他在國外主要是投資美國矽谷里的高科技公司!
這個倒不是說他比別人有眼光,而是這個時代投資高科技公司是風口,全球都在向矽谷砸錢。
吳傑手裏有錢,選擇投資這個產業,並不是很奇怪的事情,只能說他把錢丟對了方向。
但方向投對了,能不能砸的准,那又是另一碼事了。
矽谷每年倒閉的高科技公司同樣有一大把,騙投資的高科技公司就更多了,甚至很多未來獲得成功的企業,一開始也是坑蒙拐騙。
目前他投資額最大的幾家企業,首當其衝的就是動視和甲骨文,他在其中分別佔到了35%和30%的股份。
吳傑可不是投完錢只得到一個數字就完了,這兩筆投資他提出了不少條件,首先就是要求動視和甲骨文必須先預留出15%的股份作為期權池,然後才會投資一百萬和兩百萬美元,分別佔據30%和25%的股份。
這兩筆投資達成後,動視公司的股權比例為:五名創始人股份相加50%,吳傑35%,期權池15%。
甲骨文的股權比例為:拉里·埃里森55%,吳傑30%,期權池15%。
同時為了防止將來股權被稀釋,吳傑吩咐在美國的代理人提出了幾項保證條款,比如「優先購買權」。
這個條款要求兩家公司在進行下一輪融資時,此前一輪的投資人有權選擇繼續投資,並且獲得至少與目前「股權比例」相應數量的新股。
這就是說,動視和甲骨文就算在下一輪找到了大金主,吳傑只要想追加投資,依舊可以保持股份不變。
此外這兩筆投資都屬於天使輪,就拿甲骨文舉例,吳傑在投資時評估甲骨文價值一千萬美金,拉里·埃里森也同意了這個估值。
那麼完成投資後,甲骨文的股權結構就是55%+30%+15%。
當然這是雙方一致認為的公司當下價值,並非真正的價值。
這樣到了下一輪甲骨文融資,也就是a輪的時候,甲骨文如果再拿出20%的股權給到新投資人,先不談那時的估值是多少,拉里森的股權會變成55%x(1-20%)=44%,吳傑的股權就變成了30%x(1-20%)=24%,期權池則是15%x(1-20%)=12%,被稀釋的就是a輪投資人拿走的那部分。
如果到了b輪,依舊是將20%的股份給新投資人,吳傑的股權就變成了19.2%。
這樣一直到最後的上市,吳傑佔據的股權比例很可能降到10%以下,但他手中掌握的股票價值很可能已經漲了上百倍。
但這些是指他不再追加投資的情況,如果他覺得公司前景好,那麼每一輪都可以追加投資,這樣上市後獲得的收益就會更大。
此外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不被坑害,他還提出了其它保護條款。
比如「優先股轉換權」,這個條款是指公司發生送股、分拆、合併等情況時,吳傑手裏的「優先股」轉換價格可以作相應調整。
舉個例子,假如吳傑現在是按1元一股的價格進行投資,那就是他手裏有三百五十萬股甲骨文的股份。
如果甲骨文將來再次融資,發出的股份增加了一倍,但每股的價值降到了5毛錢一股,那時他的優先股就可以轉為2份普通股。
這個條款保證了他作為天使投資人的利益,也意味着吳傑手裏的這批優先股非常值錢。
如果公司業績蒸蒸日上,普通股的股價不斷提高,等到甲骨文上市時他再套現離場,那時手裏的優先股每股甚至能轉換成數千普通股。
最後是「完全棘輪條款」,這是為了防止股份貶值而設,因為在多次融資後,誰也無法保證每次融資時發行股份的價格都是上漲的,吳傑當然會擔心由於下一輪降價融資,從而導致自己手中的股份貶值,因此他要求獲得保護條款。
這些條款可以保證他享受「動視」和「甲骨文」將來蒸蒸日上時的利益,就像原本位面的軟銀投資阿里巴巴一樣,雖然最後被各方勢力逼走了,但他們依然用最初的兩千萬美金分享了阿里巴巴後來的成功,套現離場時的收益早已經擴大了無數倍。
除了這兩家未來肯定會有巨額回報的投資,吳傑為了掩人耳目,這一年也陸續投了幾十家高科技公司。
這些大半都是天使投資,累積起來差不多也有兩百多萬美金了,最後估計都是竹籃打水。
這些賭博一樣的風投,這是他投資中的一小部分,他的大部分身家還是進行了靠譜的長線投資,比如長期購買蘋果、可口可樂、沃爾瑪,家得寶的股票。
這些就是他現在的全部商業活動,基本就是從代言和工資上賺錢,然後大部分拿去投資矽谷+買股票。
這在短期內看不出他是賺是賠,但用不了十年,五六年後他的身家就該有數億美金了。
吳傑可不光投資矽谷,國內的這些工具人,他同樣會進行投資。
沈浪這時已經與中國游泳隊前往厄瓜多爾,準備參加月底進行的游泳世錦賽了。
吳傑為他安排的商業路線非常簡單,就是房地產+大型超市+酒店,然後從房地產上賺了錢再投資實業。
現在唯一的問題是房地產在84年以前還不能做,沈浪需要先想辦法把自己家原來上交的地皮低價買回來,然後等84年以後建酒店也好,建寫字樓只租不賣也罷,反正將來憑他們的人脈,這一行肯定是賺得盆滿缽滿。
魯達這時候正在北京與一家虧空嚴重,正瀕臨破產的電視機廠談合作。
他當然是想做家電生意,一個月前他已經買下一家同樣瀕臨倒閉的洗衣機廠。
魯達想進入白色家電領域,自然也是吳傑的授意,未來二十年國內對於三大件的需求呈滾雪球般提升,而這會國內又正好有大量的國營家電廠倒閉。
今年開始,國家就開始加速擴大私營的允許範圍。
這個時候距離私營電器廠的開放也就一兩年了,如果有關係有路子的話,現在就可以提前佈局。
魯達一個月前就以20萬人民幣注資的形式,成功拿到了那家洗衣機廠的50%股份。
至於為什麼是50%,自然是因為50%的股份沒有絕對控股,依然算是集體所有制企業,這就可以鑽空子了。
但是魯達與兩家電器廠簽下的股權轉讓協議,可沒有吳傑在美國投資時設定的那些保障條款,他甚至還設下了不少可以後續操作的陷阱。
最簡單的一個陷阱,就是今後只要再次注資,就可以稀釋掉另外50%的股份,徹底變為絕對控股的私營企業。
這也是改革開放初期外資最常使用的手段,那會不知道有多少經營情況不錯的企業,就這麼被外資吞併,後來很大一部分涉及高精端和高精密的企業,89年以後都被雪藏了。
這次魯達打算用同樣的辦法搞定這兩家電器廠,也算是給國內企業提個醒,合資企業能做的手腳太多了,不小心點連骨頭都會被吞下去。
他看中的這家電視機廠能夠生產半導體收音機,擁有一條黑白電視機的生產線。
他將這家電視機廠買下來後,吳傑就會開始進行投資,那時只要從日本引進只落後一代的彩電生產線,他們就可以生產彩色電視機了。
現在國內市場對於電視機的缺口非常大,日本進口的電視質量好,但價格太貴;國內則是質量太差,價格也不是特別便宜。
他們只要能讓自己生產的電視找到一個平衡點,保證性能和質量只比索尼差一代的前提下,再把價格定在兩者中間,那時憑藉他們的廣告效應,想要在八十年代成為國產電視的老大,並不算太困難的事情。
當然了,這種引進索尼生產線和技術的產品屬於他們旗下的高端產品,他們在引進技術的同時還要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自研,哪怕消化後的產品比索尼上代產品還要再差一代,但只要肯持續投入,早晚能追得上來。
八十年代初的三星在家用電器領域同樣比日本產品差了一大截,但靠着國內市場的支持還是追了上去。
現在利用他們的偶像效應,同樣能得到國內市場的支持,但這個市場可要比韓國大多了。
無論電視機,還是洗衣機、電冰箱、空調,他們只要捨得研發,絕對可以早十年讓中國家電佔領世界,並且在高端領域也佔有一席之地。